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2023年秋季新进教师培训

发布人:郭永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做好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扎实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2023年9月23日至24日上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文科楼108室开展2023年度秋季新进教师培训。本次培训紧扣中山大学党委“用心用情培养青年教师”的总要求,聚焦青年教师的关注重点,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学院新进教师展开全方位培训。张浩副院长主持会议。

9月2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有志为开班仪式致辞。他指出,学院一贯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集中力量为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深耕科研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和学院学科发展的同向而行。他对青年教师提出四点期望:一是希望青年教师落实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端正态度,找准方向,潜心治学,逐步实现从“敬业”“乐业”到“精业”的有机转化;二是希望青年教师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集体生活中不要“酸气”、避免“俗气”,奉献集体,关爱同事,在生动活泼、乐于奉献的“院风”中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协同发展;三是希望是青年教师处理好工作、生活和科研三者的关系,做到“工作认真、生活天真、科研较真”,合理地调整和权衡三者之间的比重,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四是希望青年教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的要求,严守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的底线红线,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在为人、为学、为事的过程中慎独、慎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周溯源研究员以“文章五境界——谈谈核心期刊的撰写要求与投稿注意事项”为主题展开分享。他以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作引申,将学术文章的撰写分为五重境界:第一境是准确明白,做到文章条理分明,逻辑严密,语言通畅,于浅中见深,平中见奇;第二境是生动形象,行文力避呆板、老套,做到善比喻、会用典,让人读来兴味盎然;第三境是简洁凝练,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做到“文简而意周”;第四境是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做到文从字顺,平淡清淳,反复打磨,最终达到《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境界;第五境是创新出彩,文以意为主,意为文之魂,要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将创新出彩表现在词句、观点、方法、表述、结构、体裁、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各个方面。周溯源研究员进一步指出,要提高文章境界,必须提高思想境界,并勉励与会青年教师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殷切期冀,写出人民心声、宣扬时代正声,把握“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贵适用,文贵创新,文不苟作”的撰文原则,把学术文章的现实作用发挥到极致。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家庆教授以“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几点思考”为主题展开分享。他指出,面对日趋规范化的社科基金项目评审流程,广大申报人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切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丰馈的学术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吴家庆教授进一步分享了社科基金项目申请的三点成功要诀:一是要站稳讲台,练好科研本领,做到能说、会讲、善论,练就扎实的授课实力,以教促学,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授课实践中打磨科研本领;二是“知己知彼”,明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分类与要求,通过对各类申报案例的深度剖析阐明项目申报规范的内在机理。三是把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关键点。选题是前提,论证是根本,积累是关键,坚持是基础。唯有锚定清晰准确的选题方向、层次分明的结构安排、含而不露的价值意义、不疑之处有疑的问题意识,方能打磨出一份高质量的社科基金申报书,有效提高申报书的竞争力。

9月23日下午,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南方智库专报》主编王永平研究员以“决策咨询报告的选题与写作”为主题展开分享。他围绕“什么是决策报告”“决策报告的特点”以及“写作决策报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向学院青年教师鞭辟入里地讲授了如何打磨出一篇高质量的决策报告。王永平主编指出,决策咨询报告的本质是调研报告,应当兼具政策性、创新性、时效性、内参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写作决策报告要做到“聚焦问题、有根有据、适度超前、创新务实”。最后,王永平主编勉励青年教师精心选题、精心调研、精心写作、精心修改和精心组织,形成一篇高品质、有深度的决策咨询报告。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詹小美教授作题为“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科研能力”的主题分享。她从“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科研能力”两方面切入,为青年教师分享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宝贵的科研经验。詹小美教授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加强理论深度、学术厚度、现实热度和情感温度。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并勉励青年教师将目标、意志、动力和激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理论功底,挖掘时代素材,找准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和聚焦点,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生动地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之中。

9月23日晚,副院长张浩教授主持青年教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交流环节,他勉励青年教师积极交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马院学术共同体氛围。副教授何旗、助理教授武先云、刘永深、黄越泓、郭蕾蕾、李湘、吴鸿兆、李毅琳、尹月和唐扬依次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要旨展开经验交流。他们指出,在选题筹备阶段,青年教师要吃透课题指南,发扬问题意识,立足自身基础,面向国家需求,落脚现实应用,切实提升选题的针对性与创新性;在具体撰写阶段,要参照历年中标的基金项目申报书反复推敲总结,实时跟进同类项目的最新进展,做到立论明确、思路清晰、编排简洁、表述醒目、突出个人特色;在送呈审查阶段,要充分对照比较,关照他者视角,遵循学理规范。最后,他们强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项目申报的全过程中,广大青年教师还应加强交流互鉴,做到精研勤思细雕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以“修德敬业,立德树人——谈谈如何做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为主题展开分享。丁俊萍教授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思政课教师修德的主要途径在于明确责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黎歌教授以“推敲自有精品出——关于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为主题展开分享。关于“为什么要搞科研”这一问题,卢黎歌教授指出,做科研既是广大教师以研促教的关键途径,更是以创新理论护航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广大教师要通过读书学习、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来夯实科研基础,下力气练好基本功。他进一步指出,学术论文写作要兼具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理论性,教师要在论文写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并从摘要与关键词的撰写、论文框架的设计、论文创新点的提炼与表述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方法指导。

张浩副院长对此次新进教师培训进行了总结。他强调,要当好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做到“三心、三法、三定”:“三心”即不忘初心、坚定信心、保持耐心;“三法”即有想法、找办法、有章法;“三定”即定目标、定方法、有定力。张浩院长指出,学术研究之路虽然坎坷辛苦,但只要教师们念念不忘,则必有回响。

(转载自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平台)